2005/08/27 | 读书的境界--之六
类别(文苑博采) | 评论(0) | 阅读(97) | 发表于 14:15
《海峡》 (2002年03月07日)
 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和智能有可能传递,让更多的人分享,即使是今天的互联网,也不过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电子书籍,因此无论是翻阅印刷品或上网,本质上都是在读书。  孟德斯鸠说:“喜欢读书,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。”罗曼.罗兰认为:“和书生活在一起,永远不会无聊。”中国汉代的刘向说: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。”对读书最精辟的论述,一般认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名言: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,数学使人严密,物理学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庄严,逻辑学、修辞学使人善辩;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。”但培根这段话,只是说明读不同的书可能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,至于读书的境界,则未能窥其堂奥。  晚明吴从先《小窗四记》有一篇谈读书的短文,把读书时书和书外的世界结合起来,从书外的天地去印证书中的内容,遇境既殊,标韵不一,引譬连类,千姿万态,并颇得形神合一、意境深远之妙:  “读史宜映雪,以莹玄鉴;读子宜伴月,以寄远神;读佛书宜对美人,以免堕空;读《山海经》、《水经》、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、冷石寒苔,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;读忠烈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;读奸佞论宜击剑促酒以销愤;读骚宜空山悲号以惊壑;读赋宜纵水狂呼以旋风;读诗词宜歌童按拍;读鬼神杂录宜烧烛破幽……”  比起培根来,吴从先更重视读书的境界和乐趣。雪天读史,书外是一片白茫茫大地,莹鉴书中玄邈岁月,逝去的一切纤毫毕现。伴月读诸子哲学,月光与哲理相互辉映,犹如与诸子在清朗莹洁的世界相邀遨游,哲理与人格表里俱澄澈。最妙的是“读佛书宜对美人”,这令人想到苏曼殊的“禅心一任蛾眉妒,佛说原来怨是亲”,禅佛灵动,色极而空,空故纳色(苏轼:“空故纳万境”),所以吕温诗云:“僧家亦有芳春兴,自是禅心无滞境。君看池水湛然时,何曾不受花枝影。”而“读佛书宜对美人”,如清洌池水映照花影,这是《红楼梦》中警幻仙姑所指“天生一段痴情”的精神境界,不会使人堕入心如枯井的死寂状态。至于读丛书小史、忠烈传、奸佞论、骚赋诗词和鬼神杂录,则或于清幽环境,或鼓瑟慷慨悲歌,或饮酒击剑,或空谷悲啸,或按拍吟唱,或于暗夜中烧烛面对无尽的幽冥……读书人若能如此在书境和相应的环境中,入其内而又出其外,贯通宇宙人生,这种读书的情趣和境界,煞是做人的一大乐事。  人不读书会干瘪无味,但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的读法,又太过于功利,毫无境界可言。毕竟,读书是为了追求知识,追求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是为了谋生,第二层次是为了得到智能,而得到智能的最终目的即第三个层次,则是为了追求自由。莎士比亚说:“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象没有阳光;智能里没有书籍,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。”庄子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人的一生在无涯的大海中,正如福斯特说:“鱼在大海之中,大海也在鱼腹之内。”这才是智能、丰盈、自由的人生。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62]
中华医学[14]
菩提甘露[11]
文苑博采[37]